Ⅰ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系遠端腎小管功能缺陷,不能在腎小管腔液與管周液之間建立起有效的PH梯度,泌氫及生成氨減少,使氫離子滯留體內,致產(chǎn)生酸中毒。家庭性者以成人女性比較多見(jiàn),嬰兒型為短暫,好轉后很少復發(fā)。
I型腎小管性酸中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原發(fā)性。家庭性及散發(fā)性:并可伴發(fā)某些遺傳病如骨硬化病、肝豆狀核變性、碳酸酐酶缺乏!
二、藥物所致:兩性霉素B、鋰、甲苯及氨氯吡咪!
三、鈣代謝紊亂:特發(fā)性尿鈣增多癥、甲狀旁腺機能亢進(jìn)、維生素D過(guò)多等!
四、自身免疫性疾。涸l(fā)性高丙種球蛋白血癥、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橋本氏甲狀腺炎、肝硬化!
五、腎間質(zhì)疾患:梗阻性腎病、腎移植排斥反應、海綿腎、止痛藥性腎病、鐮狀紅細胞病等。
I型腎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一、代謝性酸中毒:可有厭食、惡心、嘔吐、心悸、氣短、乏力等癥狀,嬰兒型則生長(cháng)發(fā)育遲緩!
二、電解質(zhì)紊亂:①遠端腎小管泌H+能力障礙,尿NH4+及可滴定酸排出減少,尿PH值不能降至6.0以下,尿鉀、鈉、鈣排出增多,患者常有煩渴、多尿、及失水等癥狀。②尿鈉排泄增加,血鈉降低,為增加鈉的回吸收,醛固酮分泌增多,加劇鉀從尿中排出,易發(fā)生低鈉,低鉀血癥,患者常出現肌無(wú)力及軟癱現象,嚴重時(shí)常影響呼吸及導致心律失常。③尿鈣增多,常致血鈣降低,可引發(fā)甲狀旁腺機能亢進(jìn),促進(jìn)對骨的消溶速率,且酸中毒的存在,骨中堿性礦鹽被吸收,加重骨質(zhì)脫鈣,常表現為纖維性骨炎,骨質(zhì)疏松,甚至出現病理性骨折。尿鈣排泄增多,腎小管泌H+功能低下,腎內易有鈣結石形成,若引起梗阻,將加劇腎小管酸中毒的程度。
I型腎小管性酸中毒應該做哪些檢查?
一、尿PH值在6.0以上!
二、有低血鈉、低血鉀及低鈣血癥,血氯明顯增高!
三、X線(xiàn)檢查發(fā)現骨質(zhì)疏松,病理性骨折或尿路結石!
四、氯化銨負荷試驗!
五、血、尿、二氧化碳張力測定。
I型腎小管性酸中毒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鑒別診斷主要與慢性腎功能衰竭、嚴重脫水酸中毒、垂體性侏儒癥以及腎性尿崩癥等病鑒別。
I型腎小管性酸中毒和II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鑒別
Ⅰ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系遠端腎小管功能缺陷,不能在腎小管腔液與管周液之間建立起有效的PH梯度,泌氫及生成氨減少,使氫離子滯留體內,致產(chǎn)生酸中毒。家庭性者以成人女性比較多見(jiàn),嬰兒型為短暫,好轉后很少復發(fā)。
II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系近端腎小管重吸收碳酸鈉功能減退,致血中該鹽降低,呈現高氯性酸中毒。由于近端小管重吸收碳酸鈉減少,到達遠端腎小管的碳酸鈉增加,若超過(guò)后者的吸收閾限,尿碳酸鈉增多,尿PH升高;若血中碳酸鈉下降到一定程度,腎小管能將腎小球濾液中的碳酸鈉完全吸收時(shí),則尿可恢復酸性,尿PH可下降。此外,近端腎小管對葡萄糖,磷酸鹽,尿酸,氨基酸重吸收也可下降,而表現為范可尼綜合征。
I型腎小管性酸中毒應該如何預防?
原發(fā)性DRTA如能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使HCO-3維持在正常水平,酸中毒完全糾正,臨床癥狀可消失,生長(cháng)發(fā)育于2年內達到正常標準。預后較好。如診斷時(shí)已有腎鈣化,則多遺留腎功能障礙。
I型腎小管性酸中毒可以并發(fā)哪些疾?
臨床出現佝僂病及纖維性骨炎,晚期可有腎功能不全或腎功能衰竭。
I型腎小管性酸中毒應該如何治療?
一、防止誘發(fā)本病加劇的因素。
二、矯正酸中毒及電解質(zhì)紊亂:補堿可口服碳酸氫鈉1-4g,每日3次:亦可給復方枸櫞酸鈉(枸櫞酸鈉9.8g、枸櫞酸14g,加水至100ml)50-100ml/d,分次口服。
三、有低血鉀者,可服10%枸櫞酸鉀60-100ml/d。
四、有嚴重骨病者可給鈣三醇(1.25羥基維生素D3),0.25μg/d,需注意血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