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shí),由于皇帝崇尚武力,與匈奴征戰的同時(shí),也不斷地進(jìn)行著(zhù)開(kāi)邊戰爭,致使朝廷賦稅不斷加重。到了武帝晚年,窮極愁苦的農民為了求生存,不斷舉行武裝起義。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以后,南陽(yáng),楚,齊,燕,趙之間,農民起義不時(shí)發(fā)生,朝廷鎮壓過(guò)后,散而復聚,不屈不撓.武帝認識到,要穩定統治,只采取鎮壓的手段是不行的,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曾對群臣說(shuō):“朕即位以來(lái),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一步者,悉罷之。”同年又下詔“陳既往之悔”。罷輪臺(在今新疆輪臺縣東南)之成。詔書(shū)中說(shuō):“……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xún)?yōu)民也。今朕不忍聞。……當今務(wù),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漢書(shū)·西域》)武帝拒絕了桑弘羊的屯田法,改進(jìn)農具和耕作技術(shù),以發(fā)展生產(chǎn)。這些轉變果然收到一定實(shí)效,社會(huì )逐步安定,封建秩序逐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