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端腎小管酸中毒(PRTA)又稱(chēng)Ⅱ型腎小管酸中毒,其特點(diǎn)為:①當血中碳酸氫鹽(HCO-3)濃度正常時(shí)腎小球濾過(guò)的HCO-3大部分被排出,HCO-3重吸收減少。②當血中HCO-3濃度降低到病人HCO-3腎閾值以下時(shí),尿中排HCO-3很少。③嚴重代謝性酸中毒時(shí)尿pH可降至最低≤5.5,并可以排出可滴定的酸和銨
近端(Ⅱ型)腎小管性酸中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①原發(fā)性又稱(chēng)特發(fā)性近端腎小管酸中毒。有家族史,多見(jiàn)于女性,散發(fā)病例無(wú)性別差異。②繼發(fā)性可能是范可尼綜合征的一部分,或繼發(fā)于某些代謝性病如胱胺酸癥,半乳糖血癥、肝豆狀核變性、Lowe綜合征、維生素D代謝障礙和藥物中毒等(乙酰唑胺、重金屬鉛、鎘),也可繼發(fā)于甲狀旁腺功能亢進(jìn)癥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癥。
原發(fā)性近端腎小管酸中毒是由于近端腎小管HCO-3重吸收的先天缺陷所致。
近端腎小管HCO-3重吸收缺陷時(shí),血漿HCO-3濃度如正常,濾液中HCO-3在近端腎小管重吸收減少,大部分流入遠腎單位,腎小管分泌的H+大部分用以滴定HCO-3,使尿液中酸的排出減少,尿pH升高呈堿性。由于近端HCO-3重吸收的減少,血漿HCO-3的濃度降低,也是產(chǎn)生酸中毒的原因之一。但是,當血中HCO-3濃度降低到低于遠腎單位重吸收能力時(shí),小管液中的HCO-3可以被遠腎單位完全重吸收,尿中無(wú)HCO-3排出。由于遠端尿酸化功能正常,此時(shí)尿pH可低于正常(尿pH≤5.5)。
近端腎小管酸中毒時(shí)Na+和水的重吸收減少,細胞外液容量減縮,刺激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分泌和活性增加,促進(jìn)Na+-K+交換,尿排鉀增多,血鉀降低。 近端腎小管酸中毒時(shí)多數不出現腎鈣化、腎結石和佝僂病。PRTA產(chǎn)生高氯性酸中毒的真正機制還不清楚,可能與Na+和Cl-的重吸收增多有關(guān)。
PRTA患兒的生長(cháng)落后可能與酸中毒有關(guān),有資料證明酸中毒時(shí)hGH的分泌減低,酸中毒還可影響膠原的合成,可能是多種因素影響生長(cháng),當高氯性酸中毒被糾正后生長(cháng)恢復正常。
近端(Ⅱ型)腎小管性酸中毒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近端腎小管酸中毒時(shí)血氯增高>100~106mmol/L,血pH<7.35,血鉀和HCO-3低于正常,尿液中排HCO-3在一般情況下增多,嚴重酸中毒血漿HCO-3濃度低時(shí)尿排出HCO-3極少或完全被吸收。HCO-3排出為0時(shí),尿pH降低。病人腎臟HCO-3閾值低于正常。氯化銨負荷試驗尿pH可逐漸降低至≤5.5?捎靡淮涡月然@負荷試驗:NH4Cl0.1g/kg,頓服后,收集2~8小時(shí)的尿,每小時(shí)排尿一次,測尿pH。 測腎HCO-3閾值的方法:腎小管重吸收HCO-3的閾值是指尿中開(kāi)始出現HCO-3時(shí)血漿HCO-3的最低濃度。方法是給病人足量的NaHCO3,于血漿HCO-3濃度正常(≥25mmol/L)后停藥,血漿HCO-3將逐漸下降,遂每天測血中HCO-3肌酐和尿中HCO-3;肌酐和尿pH1~2次,或者用5%NaHCO3500ml,以4ml/分鐘的速度靜脈滴人,每30~60分鐘起立排尿一次,同時(shí)取血測血和尿中的HCO-3及肌酐濃度,測尿pH。當尿中HCO-3全吸收,尿pH降為5.5~6.0時(shí),血中HCO-3的濃度即為腎HCO-3的閾值,正常人的腎HCO-3閾值1歲以?xún)葖雰簽?1~22mmol/L,兒童為22~24mmol/L。病人則低于正常。用血和尿肌酐計算出腎小球濾過(guò)率(GFR),再用以下公式計算出腎小管HCO-3的重吸收率和排泄分數,PRTA患兒當血漿HCO-3濃度正常時(shí),腎HCO-3最大排泄分數常>15%,HCO-3的重吸收率降低。
腎小管HCO-3重吸收率(%)= 尿HCO-3mmol/L 血HCO-3mmol/LXGFR 腎小管HCO-3排泄分數(%)= 尿HCO-3(mmol/24h)X血肌酐(μmol/L)X100 血HCO-3(mmol/LX尿肌酐(mmol/24h)
診斷PRAT時(shí)應排除繼發(fā)性原因,測定尿常規、尿糖、腎功能及氨基酸等,以除外某些代謝性疾病所致PRTA。詳見(jiàn)有關(guān)章節。
原發(fā)性PRTA病例有家族史的多為女性,癥狀開(kāi)始常在生后一年半之內。除有生長(cháng)緩慢外,可有酸中毒癥狀如惡心、嘔吐、厭食疲乏等。也可出現肌無(wú)力,便秘、脫水癥狀。一般無(wú)骨骼改變,亦不出現腎鈣化。并發(fā)于Fanconi綜合癥、胱胺酸癥、肝豆狀核變性或半乳糖血癥等遺傳性疾病者,可有其原發(fā)病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