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研究人員15日發(fā)表研究報告說(shuō),近親結婚是導致該國歷史上哈布斯堡家族絕嗣的主要原因。
哈布斯堡家族曾于1556年至1700年統治西班牙,但卡洛斯二世于1700年去世后,這一家族再也沒(méi)有了男性繼承人,王位也落入法國波旁家族之手。
西班牙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學(xué)貢薩洛·阿爾瓦雷斯等人計算了哈布
斯堡家族16代人中的3000位成員的近交系數。近交系數是表示由于近親結婚而使后代獲得一對相同基因的概率,近交系數越大,危害程度越大。
結果顯示,哈布斯堡家族的首位君主菲利普二世的近交系數為0.025,到了末代君主卡洛斯二世,這一數字已經(jīng)達到0.254,另有多位成員近交系數超過(guò)0.2。這表明,哈布斯堡家族近親結婚人數很多。歷史記錄也表明,在哈布斯堡家族的11次重要婚姻中,9次屬于近親結婚。
研究人員還發(fā)現,哈布斯堡家族的孩子死亡率很高。他們所研究的那個(gè)時(shí)間段內,哈布斯堡家族的孩子只有一半能活到一歲以上,而同期西班牙農村孩子80%都能存活到一歲以上。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神圣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公爵。
哈布斯堡王朝后期繁衍甚廣,因而出現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三個(gè)分支。
起源
哈布斯堡家族發(fā)源于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并在1020年筑起鷹堡(哈布斯堡城堡)。并逐漸將勢力擴展到今天的奧地利和德國南部。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德意志國王(但未加冕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占有的奧地利公國,旋即劃歸哈布斯堡皇室擁有。
家族徽號魯道夫一世最終于1291年逝世,哈布斯堡家族雖暫時(shí)失去帝位,但南阿爾薩斯、布賴(lài)施高(Breisgau)和帝國內的其他一些領(lǐng)地都被劃入哈布斯堡家族。14世紀期間,新成立的瑞士聯(lián)邦不斷向德國南部擴張,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鷹堡。
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由瑞士南部的鷹堡,轉移到下奧地利的維也納,開(kāi)始哈布斯堡王朝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
發(fā)展及鼎盛期
奧地利公國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圣羅馬帝位后,繼續持有奧地利公爵的爵位。歷任奧地利公爵都不斷地擴大公國的統治范圍,并將公國劃分為若干個(gè)省統治。但這些劃分最終導致內外奧地利分治。
1547年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領(lǐng)地示意圖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兩位公爵艾伯特(Albert)和利奧波德(Leopold)簽定協(xié)議。艾伯特的子孫將擁有內奧地利公國,即今日的奧地利中東部,利奧波德的后裔則坐擁外奧地利公國,統治領(lǐng)域包括今日奧地利西部、南阿爾薩斯和位于德國西南領(lǐng)地。
奧地利內外分治的局面,直至1490年外奧地利公爵家族絕后才得以結束。哈布斯堡家族領(lǐng)地再次歸由一位公爵統領(lǐng)。
重登神圣羅馬帝位
1422年,內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圣羅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盧森堡的伊麗莎白,并被指定為西吉斯蒙德的繼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爾布雷希特于次年陸續即位為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及波希米亞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為皇帝)。由此以后,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圣羅馬帝國皇位(1742年-1745年間除外),直至帝國覆亡。
但不久后的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葬身沙場(chǎng),遺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奧地利公爵和神圣羅馬帝國皇位隨后由阿爾布雷希特的一位表親腓特烈三世繼承,拉迪斯勞斯一出生就繼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分別稱(chēng)拉斯洛五世/拉迪斯拉夫一世)。但很不幸,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喪失了對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統治。
1453年11月23日,神圣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將奧地利公國提升為大公國,使哈布斯堡王室在奧地利乃至歐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為皇朝的進(jìn)一步擴展提供了基礎,王朝也逐漸步入鼎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