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發(fā)生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經(jīng)過(guò)兩年九個(gè)月的艱苦卓絕的戰斗,共斃傷俘敵71.8萬(wàn)余人,其中美軍29.7萬(wàn)余人。迫使"聯(lián)合國軍"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停戰協(xié)定上簽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輝煌勝利。
在這場(chǎng)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根據中央軍委輪番作戰方針,先后有27個(gè)軍另1個(gè)師入朝參戰。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4月21日,首番參戰部隊有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66軍、第50軍、第20軍、第27軍、第26軍共計9個(gè)軍30個(gè)師(其中第20軍、第27軍、第26軍首番參戰轄4個(gè)師);1951年4月22日至6月上旬,第二番參戰部隊有第64軍、第63軍、第65軍、第60軍、第12軍、第15軍和第20軍、第26軍、第27軍、第39軍、第40軍共計11個(gè)軍33個(gè)師;1951年6月中旬以后,屬于第三番參戰部隊有第67軍、第68軍、第47軍和第12軍、第15軍、第60軍、第20軍、第26軍、第27軍、第63軍、第64軍、第65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50軍共計17個(gè)軍51個(gè)師,另有第36軍、第37軍兩個(gè)軍擔任在朝鮮南市、泰州、院里三個(gè)機場(chǎng)擔任搶修、維護警戒任務(wù)。1952年9月,第23軍、第24軍、第46軍入朝,輪換第20軍、第27軍、第42軍回國;同年11月,第33師入朝,擔任東海岸元山地區的防御任務(wù);為加強1953年春季反登陸作戰力量,第16軍、第1軍、第54軍、第21軍先后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3月入朝。朝鮮停戰前后,大部分部隊先后凱旋回國。第1軍、第16軍、第21軍、第23軍、第54軍暫駐朝鮮執行維護停戰協(xié)定實(shí)施任務(wù),并參加朝鮮經(jīng)濟恢復和建設,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1958年3月至10月,上述5個(gè)軍勝利完成任務(wù)后,分三批全部撤離朝鮮回國。
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作出卓越貢獻的中國人民志愿軍27個(gè)軍參戰概況如下:
志愿軍第38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38軍編為志愿軍序列。軍長(cháng)梁興初、江擁輝(代),政治委員劉西元、吳岱(代)。轄第112師、第113師、第114師。先后隸屬第13兵團、志愿軍總部、朝鮮西海岸防御指揮部。該軍于1950年10月19日首批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shù)反擊、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勝利完成任務(wù)后,于1953年7月10日回國。該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譽(yù)為"萬(wàn)歲軍"。
志愿軍第39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39軍編為志愿軍序列。軍長(cháng)吳信泉、張竭誠(代),政治委員徐斌洲、李雪三、石瑛(代)。轄第115師、第116師、第117師。先后隸屬第13兵團、志愿軍總部、朝鮮西海岸防御指揮部。該軍于1950年10月19日首批由遼寧安東(今丹東)、長(cháng)甸河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shù)反擊。1953年5月7日回國。
志愿軍第40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40軍編為志愿軍序列。軍長(cháng)溫玉成,政治委員袁升平。轄第118師、第119師、第120師。先后隸屬第13兵團、志愿軍總部、朝鮮西海岸防御指揮部。該軍于1950年10月19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1953年7月回國。志愿軍第42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42軍編為志愿軍序列。軍長(cháng)吳瑞林,政治委員周彪、郭成柱。轄第124師、第125師、第126師。先后隸屬第13兵團、志愿軍總部。該軍于1950年10月19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御戰役和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10月30日回國。
志愿軍第66軍:1950年10月由華北軍區第66軍編為志愿軍序列。軍長(cháng)肖新槐,政治委員王紫峰。轄第196師、第197師、第198師。隸屬志愿軍總部。該軍于1950年10月25日由遼寧安東(今丹東)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4月10日回國。
志愿軍第50軍:1950年10月由東北邊防軍第50軍編為志愿軍序列。軍長(cháng)曾澤生,政治委員徐文烈。轄第148師、第149師、第150師。先后隸屬志愿軍總部、朝鮮西海岸防御指揮部。該軍于1950年10月26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和遼寧安東(今丹東)兩地入朝,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4月12日回國休整。同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擔任朝鮮西海岸防御及搶修機場(chǎng)任務(wù),11月參加西朝鮮灣渡海攻島作戰。1955年4月19日回國。
志愿軍第20軍:1950年11月由第3野戰軍第20軍編為志愿軍序列。軍長(cháng)張翼翔、政治委員張翼翔(兼)、譚佑銘。轄第58師、第59師、第60師及第89師。隸屬第9兵團。該軍于1950年11月7日由吉林輯安(今集安)入朝,參加了第二、五次戰役和朝鮮東海岸防御。1952年10月11日回國。該軍172團3連連長(cháng)楊根思(烈士)榮獲"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chēng)號。
志愿軍第27軍:1950年11月由第3野戰軍第27軍編為志愿軍序列。軍長(cháng)彭德清,政治委員劉浩天、曾如清。轄第79師、第80師、第81師及第94師。隸屬第9兵團。該軍于1950年11月12日由吉林臨江入朝,參加了第二、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戰役。1952年10月14日回國。